MSCI亚太指数下跌0.5%,主要受到台积电和SK海力士等芯片制造商的拖累。随着英伟达在盘后交易中下跌超过8%,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在亚洲下跌0.8%,原因是其销售预期未能达到分析师的高预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徐蔚冰
12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1978—2022》新书发布暨探索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主持并致辞。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作新书发布。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等作主旨演讲。
李扬回顾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历程,并总结了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团队自成立以来长期跟踪这项研究的四个意义。
第一,这项研究在困难和挑战中坚持到今天,体现了团队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家国情怀。
第二,相关研究不断扩展与深化。成果形式从最初的仅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到每季度推出一期宏观杠杆率报告、每两年出版一部国家资产负债表专著、编制非金融部门资金流量表等;研究领域延伸至财富、收入分配、债务可持续性等方面。
第三,培养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主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以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人员,还包括院外的学者。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聚在一起讨论,到各地广泛调研,形成了很多成果。
第四,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这项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张晓晶重点介绍了该书的四大发现:第一,财富积累展现出中国存量赶超的非凡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财富呈现历史性跃升,社会净财富由1978年的2.1万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773.9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14.4%。中美财富比较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的存量(财富)赶超明显快于流量(GDP)赶超。
第二,宏观财富分配展现出“藏富于民”的总体态势。一方面,居民财富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居民财富占社会财富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13.0%上升到2022年的62.4%,呈现出“藏富于民”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净资产由1978年的1.4万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290万亿元,其中国有股权占比由1978年的20%左右上升到2022年的50%左右。当前中国政府净财富占社会净财富比重达到37.6%,远超主要发达经济体,既反映了我国制度性优势,也意味着未来的宏观财富分配存在着优化提升空间。
第三,中国资产积累与负债积累呈现同步特征,但在未来也可能出现分离。一方面,1978—2022年中国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5%和15.9%,体现出资产—负债扩张的同步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中国资产—负债扩张也可能出现分离,即大量负债不能形成相应的资产。为此,需要谋划建立起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
第四,从资产负债表视角看房地产财富的长期演进规律,有力驳斥了中国房地产“顶峰论”。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房地产价值占社会净资产比重基本在50%左右,有的更高,而中国还不到40%。考虑到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人对于“有家得有房”的执念,以及数字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发展或将推高土地要素相对价格,中国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房地产“顶峰论”站不住脚。
张晓晶指出,存量财富积累应成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和“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有力支撑;当前用好存量财富,既需要解放思想(敢于“动用家底”),也需要行动能力:一方面盘活存量,另一方面推动宏观再平衡战略落地(将较多的政府存量财富以一定方式向居民部门“转移”,支撑居民消费)。
围绕新书,刘世锦主要就扩大消费谈了两点体会:第一,中国消费不足是结构性偏差,国有资本需要支持发展型消费。第二,国有资本对解决再分配问题能发挥重要作用,房地产对消费的影响在短期不显著。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作者:徐蔚冰郴州股票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