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普尔,自称刚莱博(曼尼普尔语:,罗马化:Kangleipak,罗马化:Maṇipūra)、寐戴莱博(罗马化:iteileipak),是印度东北的一个邦。该邦成立于1972年,东以缅甸为界,西与阿萨姆邦相连什么是企业配资,南以米佐拉姆邦毗连,北同那加兰邦接壤,过去曾经是阿萨姆邦的一部分。在曼尼普尔语中,该邦名称“刚莱博”意为干土地,梵语名称“曼尼普尔”意为“珍珠城”,是近代印度教民族主义将该地附会为太阳神经丛的结果。主体民族为梅泰族,主要宗教为印度教、基督教和刚莱敎,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
曼尼普尔邦Kangleipak
曼尼普尔邦(红色)在印度的位置
坐标(因帕尔):24.82°N 93.95°E
展开剩余90%国家
印度
建立
1972年1月21日
首府
因帕尔
最大城市
因帕尔
辖县 9
政府•邦长
Dr. Najma Heptulla[1]
•首席部长
Okram Ibobi Singh
•邦议会
一院制(60席)
•高等法院
曼尼普尔高等法院
面积• 总计
22,327 平方公里(8,621 平方英里)
面积排名
全国第23位
人口(2011年)[2]
•总计
2,570,390人
•排名
全国第22位
•密度
115人/平方公里(300人/平方英里)
HDI排名
全国第5位(2005年)
识字率
79.21%(2011年普查)
官方语言
曼尼普尔语
历史曼尼普尔邦
Kangleipak
1110年—1949年
国旗
国徽
曼尼普尔传统价值观尊老爱幼,重视家庭。当地人崇拜龙,桑加伊节的背景就是两条腾飞的龙,Kangla古王宫作为王室权利象征也有龙图腾。曼尼普尔民间一直维持着对龙的崇拜。
在十八世纪,当时的国王因为个人偏好强迫曼尼普尔人皈依印度教,但遇到强大的阻力,印度教也从未真正成为曼尼普尔的民间信仰,对龙的崇拜依然以各种形式在曼尼普尔保存下来。
1. 早期历史
史前时期:曼尼普尔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发现表明这里曾是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
早期王国:根据传说,曼尼普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3年,由帕赫龙巴(Pakhangba)建立的康格莱帕克(Kangleipak)王国。这一时期的历史主要通过口头传说和史诗记载。
2. 中世纪时期
康格莱帕克王国:曼尼普尔在中世纪时期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以康格莱帕克为中心。王国在纳拉辛哈(Nara Singh)等君主的统治下逐渐强大。
Loiyumba于1110年统一当地的各个小王国,建立康格雷帕克王国。此后不断向周边扩张。Khagemba在位期间(1597–1652),击退了孟加拉穆斯林扶持的王位觊觎者的进攻。Pamheiba在位期间(1720–1751)接受了印度教。1724年,更名为「曼尼普尔」,梵文意思是「珠宝之乡」。
印度教的影响:18世纪,曼尼普尔国王帕姆赫巴(Pamheiba)皈依印度教,并将印度教定为国教。这一时期,印度教文化对曼尼普尔的语言、艺术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周边地区的冲突:曼尼普尔王国与缅甸(阿瓦王国)和邻国阿萨姆(Ahom Kingdom)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尤其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
3. 英国殖民时期
英缅战争的影响:19世纪初,英国与缅甸爆发战争(1824-1826年),曼尼普尔成为战场之一。战后,曼尼普尔逐渐被英国控制。
殖民统治:1891年,英国正式吞并曼尼普尔,将其纳入英属印度。殖民统治期间,曼尼普尔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受到冲击,但传统习俗和艺术形式得以保留。
曼尼普尔土邦
• 建立
1110年
• 终结
1949年10月15日
Pamheiba在位期间曾数次入侵缅甸,但没有成功。他死后,曼尼普尔于1754年被缅甸占领。国王Ching-Thang Khomba向英国求救,但英国召回了援助的部队,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太多接触。
曼尼普尔在政治制度上一直都是独立的王国,包含传说与神话在内有近千年的历史,印度和缅甸的主要通路经过曼尼普尔邦,以前土邦大君征收关费,曼尼普尔比印度东北的其他地区富有,因此维持了几百年的独立。和尼泊尔处境很相似,但是当大英帝国占领了印度后,曼尼普尔当然也不能幸免。
缅甸入侵阿萨姆后,曼尼普尔国王Chinglen Nongdrenkhomba于1824年向英国求救,得到英国的允许。这场战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英缅战争,曼尼普尔于同年成为英国的保护国,而战败的缅甸也在1826年正式放弃了曼尼普尔。
事件起源于:英国对曼尼普尔王室纷争的介入。在抓捕曼尼普尔的一个王子的过程中,英国军队杀死了很多当时正在观看传统舞蹈的平民。作为报复,平民杀死了五个英军士兵。这一事件直接引发英国对曼尼普尔王国宣战。英国取胜后,曼尼普王国并入英属印度,而那个王子则被判处死刑,最后在曼尼普尔首府被当众绞死。
1890年,曼尼普尔发生内乱,翌年,英国-曼尼普尔战争爆发,大君Kulachandra Singh被废黜,王子Tikendrajit被处以绞刑。年幼的Meidingngu Churachand被立为大君。
1944年3月至7月,曼尼普尔土邦被日本军队占领,盟军对日军发动英帕尔战役,此役为日军在二战期间损失最为惨重的战役。1947年8月15日,曼尼普尔曾短暂地独立。1949年9月21日,曼尼普尔大君签署条约,将曼尼普尔并入印度,此条约于10月15日生效,曼尼普尔成为印度的一个最高专员省,由印度直接统治。
曼尼普尔的毛派势力
4. 独立后的曼尼普尔
印度独立与合并:1947年印度独立后,曼尼普尔成为一个独立的君主国,但在1949年被迫加入印度联邦,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政治动荡:合并后,曼尼普尔人感到被边缘化,引发了长期的分离主义运动和武装冲突。许多曼尼普尔人认为他们的文化和自治权受到威胁。
文化复兴:尽管面临政治挑战,曼尼普尔人积极保护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梅泰语)、舞蹈(如曼尼普尔舞)和传统手工艺。
5. 文化与宗教
宗教多样性:曼尼普尔人主要信仰印度教,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尤其是部落社区)和传统的萨那马希教(Sanamahism,一种本土宗教)。
传统艺术:曼尼普尔舞(如拉斯里拉舞)是印度古典舞蹈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优雅的动作和宗教主题闻名。曼尼普利舞举世闻名,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
语言与文字:曼尼普尔人使用梅泰语(Meitei language),其文字为梅泰文(Meitei script),近年来正在复兴。
6. 现代挑战
政治冲突:曼尼普尔邦长期面临分离主义运动和武装冲突,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和社会不稳定。
文化保护: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曼尼普尔人努力保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
地理孤立: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曼尼普尔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当地政府1947年摆脱英殖民之后,1949年重又被印度统治,为中央的直辖区,于1972年从阿萨姆邦分出建立。曼尼普尔邦居民在近几年时间内一直在寻求脱离印度独立建国。
曼尼普尔邦也是印度和缅甸之间的毒品贸易的枢纽,所以当地的毒品交易非常普遍,致使吸毒和艾滋病蔓延的情况极其严重。
曼尼普尔语
曼尼普尔语是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邦的官方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使用人口190万左右,是在印度境内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藏语。其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叫曼尼普尔文,拉丁转写:Meitei Mayek),像一个个的小栅栏,是元音附标文字,其最早的雏形形式可追溯到公元六七世纪。其它的书写文字有东城文字母、拉丁字母。
在十七世纪,曼尼普尔土邦(Kingdom of Manipur)(刚莱博王国(Kangleipak Kingdom))首领Gharib Nawaz引进印度教,把东城文作为国家书面文字并禁用曼尼普尔文,自此,很多古代曼尼普尔文作品被销毁。东城文字母在上个世纪仍被大规模印刷在当地的报纸上,但是现在随着民族觉醒该文字在当地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根据古代曼尼普尔文改动的现代曼尼普尔文(以下简称曼尼普尔文)在学校里面向学生教授。根据英帕尔(邦府)多个组织联席会议达成的共识,现定在2023年1月15日当地印有曼尼普尔语的报纸完全用曼尼普尔文替代。民间网上聊天多用简化版的拉丁转写方案,没有固定的拼写方式。以下教程均用标准化的拉丁字母书写。
曼尼普尔语的是一门高度黏着的语言什么是企业配资,语序是SOV(但不固定),词缀丰富,时态多样。
发布于: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