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天下配资 体重管理成热点,大中小学纷纷出招

发布日期:2025-03-23 22:38    点击次数:128

股天下配资 体重管理成热点,大中小学纷纷出招

燃脂操+夜跑 小学“周五亲子夜跑团”已坚持一年多股天下配资

每周五晚7点半,杭州市听涛小学部分学生和家长们会准时来到学校操场,参加学校的“周五亲子夜跑团”。一个小时,包括跳减脂操、夜跑、亲子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拉近亲子关系。

学校从2023年开始组建的夜跑团,最初只有50多位学生和家长报名,一年多来,这支队伍逐渐壮大到150多人。

为让校园少几个“小眼镜”“小胖墩”,听涛小学在鼓励学生锻炼方面一直在努力,校长王卫华告诉记者,学校不仅开设了体能课,也有体育类社团,夜跑团则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除了锻炼,也希望家长能抽时间陪陪孩子。”

每次集合完毕后,体育老师和家长志愿者们先带大家热身,体育老师胡萍介绍,目前夜跑团有四位家长志愿者,都是健身爱好者,“我们会一起创编减脂热身操,做到既有用又有趣。”

热身后夜跑开始,校长、体育老师、班主任轮流领跑,一年级小朋友体力弱,目标是一公里,高年级学生继续坚持,锻炼里程在3公里以内,跑完可以进行亲子游戏。

206班的吴岷泽同学是夜跑团的“全勤学生”,他的妈妈金女士告诉记者:“儿子从小胃口就好,一年级时1.33米的个头,有70斤,属于偏胖。了解到学校的夜跑团活动,我们马上报名,一坚持就是一年。”

展开剩余78%

金女士平时有跑步习惯,但带上儿子不太现实。一年级孩子体力弱,跟不上大人,注意力也不太集中,总是想开口说话,一开口就打乱了呼吸节奏,“如果他骑自行车跟着我,我要时刻关注他的安全,锻炼场地也不好选。”

这些烦恼在学校的亲子夜跑团都能解决,在老师的带领下,吴岷泽跑步时很认真,跑完两圈就能和同学一起活动。现在他经常和同学结伴冲到队伍最前面领跑,金女士觉得儿子身体变结实了,性格也开朗了。

有时他们还会把孩子爸爸叫上,一起运动出身汗。金女士笑着说,孩子爸爸工作忙、应酬多,平时很少管理体重,身材偏胖,夜跑团是个锻炼的好机会。

开学一个多月跑了140公里 高中为学生“体重管理”亮神器

在杭州高级中学临平学校,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操场跑步的同学明显变多了。晨跑、晚跑、夜跑……有时候显示屏下面挤满了人。原来,这是学校投入的新“神器”——在操场四个对角放置监控和记录仪,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在屏幕上统计显示学生跑步的里程。有了“神器”加持,开学一个多月,就有男生跑出了140公里。

新设备的投入,只是学校推出“遇‘健’杭高”系列行动的一部分,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控制体重。

有高中老师发现,高中生们也是体重管理的“困难户”。学校食堂、超市、面包房等各项设施配套齐全,为住校学生提供多样的食品餐饮,但多元的选择有时也是“幸福的负担、甜蜜的烦恼”。尤其到了高三,学生们压力比较大,再加上久坐不动,会有不少人像吹气球一样蹭蹭蹭地变胖,女生比男生还要明显。

杭州高级中学临平学校是一所新学校,希望从首届学生开始就重视体重管理,培养健康生活的习惯和意识。

学校体育组长刘志华老师介绍,学校延续了杭高特色,体育课是以选项课的模式开展,下学期在原有基础上将推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飞盘等7个选项供学生选择。此外,每天大课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跑操一圈半(600米),本学期还特地在田径操场投放新设备,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跑步热情。

体重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统筹考虑推出了多维度的举措。

比如在饮食管理上,邀请营养专家进校开设健康饮食讲座,食堂提供营养均衡菜品;在学生公寓和运动区,还会放置“体脂秤”,方便学生自我检测;建立学生个人健康档案,每学期更新一次数据,让学生能对比评估每学期的变化等。

“经过高中三年,每一位同学不仅要取得学业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意识,为未来健康幸福人生奠基。”杭高临平学校副校长李王萍说,学校也在计划编写《遇健杭高》健康手册,供学生阅读、参考,“高中三年的跟踪记录里,有建议督促、有指导落实,最终希望孩子们能交出一份身心健康、茁壮成长的成绩单。”

超八成学生为体重烦恼

大学邀请医生进校面诊

本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工会和电子信息学院携手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共同开启“轻芯计划”——健康赋能系列活动,邀请医生进校开展健康讲座。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还能在老师、家长的督促下锻炼减肥,到了大学,大家都有点“放纵”自己。

主讲医生邀请现场两百多位学生填写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现场近一半学生BMI指数不正常(正常范围值在18.5至24),甚至有24.7%的学生已经达到肥胖程度(BMI大于28)。

坚持每天吃早饭的学生只占15.9%,而几乎不吃或经常不吃早饭的学生占比高达51%。近六成学生会吃夜宵,其中10%每晚都有夜宵时刻。

82%的学生表示,自己正在被消化不良/便秘、疲劳乏力、免疫力下降(如频繁感冒)、皮肤问题(如痤疮、干燥)等体重引起的健康问题所困扰。

大三男生小王, 1.65米的身高,体重有91.8kg,BMI指数33.7,属于肥胖。刚上大一时,他只有155斤左右,“我喜欢吃外卖,麻辣烫、黄焖鸡……油的辣的都喜欢,每两天就要点一次,久而久之就觉得食堂的饭菜没味道。”

到了大二下学期,小王的体重就飙到了180斤,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烦恼。比如他的脖子上长出了洗不掉的“黑棘皮”,睡觉时频繁打呼噜等,小王告诉记者,因为睡眠质量不高,自己就算每天睡足8个小时,白天上课学习也很容易疲倦。

他也曾尝试过减肥,但总是坚持不下来,小王在讲座结束后找到主讲医生——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利。李利立刻安排他去门诊进行全面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另一位主讲医生市三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郑甦说:“减肥执行不下去,一定要及时和专业医生、营养师沟通,其间出现的心理、行为方面等问题,在专业人士的介入下会得到有效解决,让体重管理事半功倍。”

在两位医生的鼓励下,小王决定周末就去医院就诊,这次一定要减肥成功。学校表示,“轻芯计划”后续还将推出21天行为重塑打卡、“步履不停,春日校园行”等系列实践活动股天下配资,为师生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发布于: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