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大湾区发展内生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珠三角九市。这个客观实际决定了区内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科学合理分工、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城市间合作和跨境协调等方面存在诸多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需要,面临进一步解决市场互联互通还不够顺畅、生产要素流动还不够便利等难题,在推动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特别是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增强大湾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更好激发内生动力。在实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上下功夫,建立常态化长效化高效率的协调机制,推动规则、标准、政策等方面的前瞻研究和日常协调。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产权保护制度、公平竞争制度,促进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上下功夫,解决好政策规则不统一、信息共享不到位、要素流动不通畅、服务供给不便捷等问题,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切实保障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等方面的权益,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营商环境整体提升。
2024年12月16日,作为第三届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的重要配套活动,“打造灾害应对屏障,共筑岛屿韧性基石——守望相助,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分论坛在昆明成功举办。共同举办方代表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徐加爱、联合国减灾办亚太办主任马克出席并致辞。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赵峰涛,近百名政府、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等出席。
徐加爱表示,面对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中国政府密切关注海洋沿线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的关切与呼声,着力改进灾害治理方式、改革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形成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中方积极构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展现了大国责任,彰显了中国担当。未来中方将继续坚持互利共赢、项目牵引、开放包容等原则,与印度洋地区国家一道,为共同抵御自然灾害挑战、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作出贡献。
马克表示,感谢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举办本次论坛。中方通过“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全球灾害管理合作,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当今世界灾害频发,各方要重点加强风险知识分享,增强早期预警,提升抗灾复原能力,发展韧性基础设施,支持灾后恢复,共同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全球发展倡议,使海洋和岛屿国家从蓝色经济中最大获益。
科摩罗驻华大使毛拉纳、马尔代夫气候变化、环境和能源部副部长伊娜娅、塞舌尔渔业和蓝色经济部首席秘书长埃内斯塔、泰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拉德、斯里兰卡财政部常秘西里瓦德纳等与会代表发言。各方一致认为,提升蓝色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外盘原油期货配资,是积极响应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行动。各方愿与中方一道,为打造海洋发展合作新平台,一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